61 彼得前书背景注释

61 彼得前书背景注释

彼得前书

导论

作者 有些注释家质疑本书的作者是彼得,但亦有学者提出强有力的辩护;而本书预设的背景符合彼得的生平。对彼得在罗马殉道的传统,无人有异议。第一世纪末叶的革利免一书接受本信的权威,而考古学显示,第二世纪在罗马有块碑文纪念彼得的殉道。有些早期基督教文献也支持这项传统,并支持彼得为本书信作者的看法;从第二世纪一开始,就有作者如此引用。

  按照彼得在罗马殉道的传统来看,他所写的信存留下来的可能性很高,而书信的作者若不是本人,冒名信必在那人去世之后很久才可能出现,因此,若要否定本信不是彼得所写,必须拿出充分的证据。注释家塞尔温(Selwyn)认为,他可以在帖撒罗尼迦前后书找出类似西拉书信(五12)的风格。这个论证本身不够扎实,而反对彼得为作者的证据比它还要弱(有关根据希腊文风格而提出的论证,请参:雅各布书的导论)。

日期 本书信以逼迫为背景,而对发生的时间有三种建议:他雅努(Trajan,第二世纪初)、多米田(参启示录的导论),和尼罗,就是彼得殉道的时候。彼得前书暗示压迫的气氛很浓,但却不像他雅努时期官方法庭的迫害。书信中的 * 教会领导方式(五12)较符合第一世纪的模式,与后来的差距较远。假冒彼得之名的信不可能在夫拉维(Flavian)时期(尼罗之后,但仍属第一世纪)就出现。

一致性 彼得前书的第一部分(一1~四6)并未明说致命的迫害已经开始;第二部分(四7~五14)则比较明显。因此有些作者将本书信分割为两半,主张前半是 * 浸礼讲章(由于和 * 新约其他部分有许多雷同之处)。但是这两部分背景的差异并不显著,不足以支持这样的区分,而且这样的割裂并没有其他令人信服的原因。

出处与收信者 一般同意,「巴比伦」(五13)是罗马的隐名,一些犹太作品即如此使用,启示录则更明显。本书所描述的逼迫符合罗马的情形,彼得以该状况来向小亚细亚的信徒发出预警,极为恰当,因那里是帝王崇拜的重镇。小亚细亚的收信人可能主要是犹太基督徒,但彼得的读者可能包括* 外邦基督徒在内(参一18,四34)。

背景 主后六十四年,罗马遭一场大火焚毁,而尼罗和他的朋友提革利努(Tigellinus)的地产却丝毫未受波及,令人起疑。尼罗,这位高明的政客,当然要找代罪羔羊来替自己遮掩;而当时新兴的一个宗教──被视为犹太教中的极端份子,由一位三十五年前被钉死十架的教师所带动──正适合这角色。

  罗马人认为基督徒是反社会份子,和犹太人一样。有些指责十分常见,到了第二世纪已成定型,如:罗马人认为基督徒是「无神论者」(和一些哲学家相同,因他们拒绝诸神祇)、「食人者」(因声称吃耶稣的「身体」,喝他的「血」)、而且乱伦(因他们说「弟兄,我爱你」,或「姊妹,我爱你」)。若要直接压迫,犹太教不是好对象,因为附从的人很多,他们在一些圈子里也甚受欢迎;何况尼罗的情妇莎宾娜(Poppaea Sabina)还是一些犹太事务的 * 庇护人。基督教则相反,当时它被视为犹太教的一支,但支持的人极少,连犹太人当中也不多,因此正适合作政治上的代罪羔羊。

  第二世纪早期有位历史家* 塔西图斯,他本身不喜欢基督徒,按照他的说法,尼罗把基督徒当作火炬,晚上在他的花园里点亮,将他们活活烧死。他还用各种残酷的方法杀害基督徒(如:在竞技场让野兽吞吃,以娱大众)。总之,他一定杀害了几千名罗马的基督徒,不过城内大部分基督徒都逃走了。因此,尽管帝国的希腊化地区喜欢尼罗,犹太人一般对他也有好评,但基督徒却以他为敌基督的预表。几年之后,在一些恨他的罗马人追逐之下,尼罗蒙羞而死。

*
风格 彼得前书属一般书信,其内容主要受到罗马状况的影响,而非小亚细亚(现今的西土耳其)的情形;因此彼得可以称之为传阅信件,送达小亚细亚的各个地方(一1)。不过,彼得似乎预期罗马的苦难终会临到帝国的其他地方。小亚细亚三十年之后的种种光景,请参启示录导论的探讨。耶路撒冷的祭司领袖会发出传阅的通谕和信件,给 * 散居的犹太团体,由信差送去;彼得的信与这些类似,不过阅读的圈子比较小。

注释 对不用希腊文的读者,最有用的是 J. N. D. Kelly, A Commentary on the Epistles of Peter and Jude (reprint, Grand Rapids, Mich.: Baker Book House, 1981)。另外,J. R. Michaels, 1 Peter, WBC 49 (Waco, Tex.: Word, 1988), Peter H. Davids, The First Epistle of Peter, NICNT (Grand Rapids, Mich.: Eerdmans, 1990),以及 E. G. Selwyn, The First Epistle of St. Peter, 2nd ed. (New York: Macmillan, 1947) 也颇有帮助。在专论方面,最佳的两本是 David L. Balch, Let Wives Be Submissive: The Domestic Cod in 1 Peter, SBLMS 26 (Chico, Calif.: Scholars, 1981),和 William J. Dalton, Christ's Proclamation to the Spirits: A Study of 1 Peter 3:18-4:6, Analecta Biblica 23 (Rome: Pontifical Biblical Institute, 1965)

罗马他雅努图柱上的圣彼得雕像

112
现今的试炼,未来的盼望
  第312节的希腊文是一个长句;古代会视这样的长句为高明的技巧,听讲的人也习惯跟着讲员的思绪走,可维持相当长的时间,超过今日在电视机前长大的读者。

1 犹太人称住在巴勒斯坦以外的犹太人为「* 散居者」,或「分散的人」;彼得将这个词用在读者身上(参一17,二11)。有关「寄居的外人」,参一章17节的注释;亦参二章11节。他所提到的五个罗马省份,在地理上彼此相连;他省略掉小亚细亚南方沿海的地区,在这段时期,那地方可以和叙利亚相连,而不算小亚细亚的一部分。彼得所列各省读者的顺序,反映出信差可能走的路线──如果他从本都的亚玛斯特里(Amastris)出发的话。罗马的信差多半可能从亚西亚省出发,不过彼得也许是想到离他最远的省,从那里一路绕行。有关谕令或传阅的信,请参导论的 * 风格。

2 在* 旧约和犹太教中,神的子民是整体蒙「拣选」或「预定」的,因为神「预知」他们;彼得将同样的词汇用于相信耶稣的人。第一个约也是经由顺服和血洒而立(出二十四78)。

3 彼得采用了berakah,即犹太形式的祝福,其开头通常为「颂赞归神,祂……」。重生可能是间接用到犹太人描述* 外邦人皈信犹太教的词汇(参:约三35的注释),意思为:你在皈信的时候,便接受了新的性情。信徒是因耶稣的 * 复活,得以重生而有活泼的盼望,得着产业(4节),和未来的救恩(5节),这三个概念在犹太人的末世观中彼此相连。

4 * 新约作者提到「承受」未来的世界,这是依照犹太教师的讲法;这词组原来的出处,可能是指以色列在得赎脱离埃及之后,「承受」了应许之地为业。有些犹太经典(如 * 以斯拉四书,第一世纪末)也说到,天上有财宝为义人积存,而得财宝的关键通常是人的顺服,但此处的要点则为神的作为。

5 * 死海古卷和其他犹太典籍讲到,在「末时」一切事都会「启示(或译「显现」)」出来;恶人的行为会公开在人前,而义人会得「拯救」,脱离一切反对他们的人。

67 神掌管试炼,不过在* 旧约和犹太教中,祂的目的都是为了强化受考验之人的委身。* 撒但测试人的目的才是要人背叛(五8)。参:雅各布书一1216的注释。旧约和犹太教亦教导说,受苦可能是管教,让人* 悔改,或是刑罚,以伸张公义并催人悔改;当代犹太教将这个概念加以发挥,说受苦具 * 救赎作用。
  虽然这个看法并不反映彼得的重点,但他同意,信徒所面对的逼迫亦是神的管教,使他们清醒过来(四17)。
  许多犹太典籍也描述说,末日之前将有很大的试炼。义人受试炼就像贵重的金属在炉里净化,这个比喻来自旧约(伯二十三10;诗十二6;箴十七3;参:赛四十三2;耶十一4),后来的犹太文学也继续使用(如:德训篇二5)。贵重金属(最贵重的是金子)的矿石必须先在炉中融化,将杂质分开,才能制造较纯的金属。

89 受试炼时可以喜乐而不忧愁,因为这些读者事先已经知道试炼的目的:只要坚忍到底,最后的拯救必将来临。传统的犹太人亦如此教导。彼得前书的试炼和雅各布书不同,主要的形式乃是逼迫(参导论)。

1012 许多犹太诠释者认为,旧约先知所讲的,即指他们当日所处的时期,而其意义乃是隐秘的,直到当代有圣贤从 * 圣灵得到亮光,才能明白(* 死海古卷尤可为证)。彼得在此似乎主张,先知明白他们的 * 预言会应验在* 弥赛亚身上,而他必须受苦并得高举;他们也知道,许多细节要到发生之后读者才会理解。不过,彼得似乎同意死海古卷中一些诠释者的看法,即旧约先知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或怎么样的时候」。
  旧约的神仆心中有神的灵,这是确定的(创四十一38;民二十七18),不过旧约较喜欢用希伯来词组,说神的灵「临到」神仆身上,加给他们能力(如:彼前四14)。根据一些犹太典籍的说法,有些秘密非常重要,神连天使也不透露,直到末时才显明;另一些典籍则说,天使尊重 * 拉比秘传的教导,并来听他们授课;还有一些典籍说,天使嫉妒以色列,因他们得着了神的 * 律法。

13~二3
活出新生活

13 男人穿着长袍,若要动作更自由、更快速,就会把袍子塞进腰带中,「束上腰」准备行动。这个比喻亦曾在* 旧约的其他地方出现,不过彼得可能特别是指逾越节(出十二11):神的子民在得着羔羊之血的救赎后(彼前一19),就要准备好跟着神走,直到祂将他们安然带入他们的产业(参一4),即应许之地。因此,他们必须穿着整齐,准备逃走。
  「清醒自守」(和合本:「谨慎自守」)在古代的意思不单指禁绝饮酒,也指行动要像未醉酒的人一样,因此指自我约束,保持尊严。

14 「顺命的儿女」是循着一章3节重生的意象,他们不再是从前的人,应当听从神(参一222),好像儿女顺服父亲一样。小孩听父母的话,是很受重视的事,罗马与犹太律法都有此要求。

1516 以色列蒙召要成为圣洁,如同神是圣洁的,因此他们的生活要与万国都不相同(利十一44,十九2,二十726)。* 会堂里每天的祷告也强调要分别为圣归于神,因此犹太读者一定非常熟悉这个概念,而向他们学圣经的 * 外邦人也会很清楚。如果彼得在一章14节和一章17节之间仍然沿用父子的意象,此处他就可能是指古代对父子关系另一方面的强调:效法。

17 神是不偏袒的审判者,这是犹太教的标准比喻;犹太教大部分的祈祷也称神为「天父」。「寄居的外人」(「陌生人」,NIV;「你们停留的时间」,NASB)和本地的居民十分不同,不过他们既为该地合法的居民,地位会比新来的人高一些。帝国各地犹太人的团体一般都具有寄居的外人身分,不过有些犹太人拿到了公民籍,但在其他地方,如历力山太,他们想拿身分的努力遭到希腊人的仇视。

18 犹太人常称偶像为「无用」或「空虚」。对他们而言,拜偶像是异教生活最基本的特色,这正是彼得的读者从前的生活方式。不过祖宗所「流传」的生活方式,本身可以指异教,也可以指犹太教。犹太圣贤把不会朽坏的真财富(参一4723)和公义或智慧等永恒的财富拿来相比;此处它是指读者得救赎的代价,这是无法用金钱买的(一19)。尼罗在位时通货膨胀,金子贬值,彼得讲到金子会坏,原初的读者可能会连想到此事,不过这并不是他论点的重心;参一7

1921 藉羔羊的血得救赎,让人想起一年一度的逾越节,犹太人以此纪念他们从埃及得赎(脱离奴役),是藉逾越羊羔之血(参一13)。

22 在* 旧约的洁净律法中,百姓用礼仪的清洗来洁净自己的污秽;犹太教仍然持续礼仪清洗的作法,不过它常被用来指象征性的灵性清洗,或道德洁净(旧约先知偶尔也这样用,如:赛一16;耶二22,四14)。

23 有新性情的人自然会有顺服之爱的新生命(一22);孩子承继父母的性情,在古代是自明之理。许多作者甚至提到,犯奸淫的人会泄露秘密,因为所生的孩子带着他们的形像。父亲的「种」特别重要;耶稣的跟随者是透过活的道──* 福音──重生的(一3,二2),而它是不会朽坏的(一2425)。
  类似的例子不少,包括* 斐罗对神话语的看法,说它不单不会朽坏,而且「具精液性」,或是种子;不过这些例子大部分都是个别的、不同的个案,并没有一般传统为依据。因此这些类似的说法可能各不相干,只是和彼得采用同样的自然现象为比喻。(但斐罗则和彼得不同,他可能是采用 * 斯多亚派所讲具精液性的逻格斯)。可与路加福音八11;约翰壹书三9相较。不过,神的话语不会朽坏,是犹太教一致同意的;参:赛四十68

2425 此处彼得引用以赛亚书四十68(采用 * 七十士译本,该译文比此处的希伯来经文要简短),那里的道是指未来──就是当神来救赎祂子民之时──救恩的信息(如五十二78)。

来自昆兰的铜墨瓶


1 古代的作者有时会用「恶行清单」,列出人应当避免的事;彼得采用了简短的恶行清单。
  雅各布书、以弗所书、歌罗西书在讲到重生之后,也要人把从前的行为「放在一边」(NASB);鉴于有一些说法与这几封书信类似,因一些学者建议,这是初期 * 教会一般用的 * 浸礼传统。
  这说法可能也是依据耶稣曾有过的教导,只是如今已失传;「放在一边」可能的背景,请参:罗马书十三12和以弗所书四2024的注释。

来自昆兰的书写桌椅


2 这一节继续重生的意象(一23)。婴孩倚赖母亲或乳母的奶来获得养分;很少人会用牛奶。一般相信,孩子在这段乳养的时期可塑性非常强,若是要请奶娘来照顾,对人选要很小心。「纯净」的奶,指没有掺杂其它东西;这个词用于商业文件,指所贩卖的食物毫无掺杂。纯净「属灵的」(NIVNRSVTEV)奶是可能的译法,不过此处的形容词更常有的意思为「理性的」,也可以译为「道(logikon;参 NASBKJV)的奶」,即一章25节的「道」。

3 此处彼得暗指诗篇三十四8。译为「恩慈」(NASB)或「美善」(NIVNRSV)的字,有时用来指食物(如这里,奶〔2节〕)的「美味」。

412
被建造成为神的子民
  * 昆兰团体(写 * 死海古卷的犹太僧侣派)也描述他们自己为新的圣殿。到这里为止,彼得的劝勉与哲学家对个人行为所提出的道德训勉相仿,然而本段却与 * 教会的整体身分有关,亦即整体的见证。

4 彼得是从以赛亚书二十八16得到这个意象(「所拣选」、「所宝贵」),他在二章6节则引述该节。

5 * 死海古卷将昆兰团体描述为一个活的圣殿,有一文献讲到圣殿的各个成分(柱子、根基等)彷佛有生命的活物。「家」可能指一栋建筑,就像圣殿,也可以指一家人(四17),甚至可指大家庭,如「以色列家」;这两种含义此处都用到,有时 * 旧约亦如此(撒下七571216)。神的子民有如「圣洁的祭司」之比喻取自出埃及记十九56(参:赛六十一6),在希伯来书二9更清楚(「以色列为祭司」也出现在当代犹太典籍中,其根据是出埃及记十九6,包括插入 * 七十士译本出埃及记二十三22的一句话)。他们既是这新圣殿的祭司(以及石头),就应当献祭;犹太教还有一些人亦用灵祭的意象(参:罗十二;来十三15的注释)。

6 * 昆兰团体用以赛亚书二十八16来指他们自己的领袖;早期基督徒则用它来指耶稣(罗九33)。

78 犹太式的解释原则 gezerah shavah,是将有同一钥字的经文串在一起,故彼得自然会再引用诗篇一一八22和以赛亚书八14。这种解释的技巧暗示他并没有倚赖保罗,不过彼得和保罗用到房角石的意象,可能都源于耶稣(可十二1011)。诗篇一一八篇是逾越节时唱的诗(参:彼前一19),至少这段时期有一些犹太人会如此;在此之前,一般先要感谢神拯救以色列脱离埃及的奴役,得到自由,「从黑暗到大光」(参二9)。

9 这一节大约一半是直接引用出埃及记十九6,暗示所有基督徒,包括* 外邦基督徒,都有份于神与以色列之约。犹太人在逾越节时,会描述他们得拯救脱离埃及为蒙召「脱离黑暗进入大光」。* 旧约先知教导说,神救赎祂的子民是为了让祂得到颂赞(如:赛六十21,六十一3;耶十三11)。

死海古卷4Q175

10 彼得引用何西阿书一10和二23,那里是将神从前对以色列的审判(何一689)反转过来,应许要在末时复兴神的子民。彼得和保罗一样,相信外邦人皈依以色列的真信仰,即耶稣的信息,便成为末时神子民的一部分(罗九2426)。他亦可引用旧约经文来支持自己的结论(如:赛十九2425,五十六38)。

11 有关「寄居的外人」(这些词一般会译为「外人和陌生客」),请参一章17节的注释。* 斐罗讲到灵魂是属于天的,是身体的「陌生客」(所用的字是术语,意思比「寄居的外人」还更外来)。此处的比喻是指神的子民(二410)分散在万国中;旧约有时是以这类词汇描述神的子民(利二十五23),或是因必死性(代上二十九15;诗三十九12),或是因对神热心追求(诗六十九8,参一一九19),或是因他们的飘流(创二十三4,四十七9)。希腊哲学家通常视肉体的情欲在与灵魂「争战」。彼得用同样的比喻,但是理由和哲学家不同(他们是指灵魂欲脱离地上分心的事);他是要人过正当的生活(二12)。

12 * 散居的犹太人(一1)十分注意 * 外邦人反犹太的诽谤,一方面是为了自己的安全,一方面是为了他们为独一真神所作的见证。外邦人很喜欢诽谤住在他们中间的犹太人,同样,他们也很喜欢诽谤皈信基督教──他们视为犹太教异端──的外邦人(二410)。
  合乎以下所列家规(二13~三12)的行为,可以减少别人对信徒常有的诽谤,即说他们不遵守公共秩序和传统家庭价值观。「眷顾的日子」(KJVNASB)是 * 旧约常用的说法,指神来审判之日(如:赛十3);许多经文都提到,到了末时,外邦人会承认神的荣耀(如:赛六十3)。

1317
对国家的责任
  许多古代的家规出现在讨论城市管理的情境中,内容包括指示人向国家当有的行为(以及向父母、长辈、朋友、家庭成员等当有的态度)。根据当时权贵人士的理想,家规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城市或邦国的治理情形,因此对社会的责任通常也和对家里的责任(二18~三7)并列在一起。
  * 斯多亚派和其他的哲学家常用这些伦理规范来描述人与人之间当有的关系。犹太人和其他受排挤的宗教团体有时会用这些规范来显示,他们的团体支持罗马社会的价值观;在与逼迫抗争时,这种表白尤其重要。参:罗马书十三17的注释。

13 东方的藩属王在罗马的同意下治理自己的百姓,但必须为罗马的好处着想。由于彼得的读者(一1)多半是直接在省长的治理下(二14),彼得讲到「君王」可能特别指罗马皇帝。皇帝的正式称号为 princeps,意即「头号公民」,或同等人士中的第一位(以保存帝国初期的联邦传说),不过大家都知道,他是地中海世界地位最高的君王。

14 译为「省长」的词,含括总督(以皇帝〔二13〕代表的身分统治帝国的省分)以及地方长官(管辖参议院所拥有的省分)。帝国大部分都由这些罗马的代表治理。属皇帝省分的省长是由皇帝「差派」,主管审判的事。「赏善」可能指法律上宣告无罪,也可能指称许的碑文,赠送给那些捐赠财物给政府,或提供服务的施惠者。

15 「无知」包括对基督教的误解,这在外人中十分普遍(比一章14节更寻常);罗马权贵很会斥责弱小宗教,因他们的崇拜与罗马人的价值观不同;他们根本不会想去了解。* 旧约教导,神的主权高过统治者(箴十六10,二十一1)。

16 彼得在此将古代哲学家的常用劝勉稍微改写了一下;对哲学家而言,得自由脱离世界的价值,意思不单是有权按自己的意思去行,还可以得着追求美德、脱离情欲、不受物质约束的自由。
  大部分哲学家(如当年的 * 斯多亚派)认为,智者乃是理想的统治者,不过他们仍主张要顺服政府。对基督徒而言,自由的意思是能得自由去作神的奴仆,而不去作罪的奴仆;意思是他们有自由脱离政府的暴政,但也有自由以神仆人的身分扶持政府的法律(15节)。

17 这类简短的责任清单也出现在其他的古代道德作品中(如:伊索克雷特、奥利流、叙利亚的门安德〔Menander〕)。旧约亦将尊重神和尊重有权柄的人相连(出二十二28;王上二十一10;箴二十四21)。

1825
仆人的责任
  这一段是对家中的奴隶所讲,比起自由的农人,他们在经济和社会地位上更灵活一些,不过多半的人还是很贫乏。在农庄中作农奴的,受到的欺压更厉害;从收信人的所在地(一1)和家规的本质(参二1317的注释)来看,这里的对象可能不是这群人,最多只是顺便论到。最受欺压的奴隶是在矿场中工作的,他们与社会几乎隔绝,更无法得知彼得的信;这里的对象不会包括这些人。
  彼得虽然对奴隶十分同情(二21),但他在此并不是针对整个奴隶制度发言;古代的奴隶战争从来没有成功过,在他的时代,废除奴隶制度根本不可能,除非闹流血革命,而且注定失败。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一位牧者而言,更实际的是以建设性的态度来面对,直到他们能得自由为止。有关奴隶和家规、对后来的应用等问题,请参:以弗所书六49的注释,以及腓利门书的导论。

1820 一般奴隶没有办法得到自由,只有一些人能私下存钱,买回自由;不少家奴可以做到。在许多家中,奴隶和主人互相合作,彼此就如一个大家庭的成员,不过法律规定,奴隶既是人又是财产,而有些主人会视他们为财产,且任意虐待;几乎所有主人都视奴隶为社会地位极低的下人。
  哲学家(尤其是流行的 * 斯多亚派)一般劝奴隶,在所处的状况中尽力去行;这亦是 * 伊比德图的观点,他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曾是奴隶。

21 道德家通常会举出榜样要人效尤。哲学家也常以自己能不被侮蔑或嘲笑所动而自豪如有人说:当别人指出苏格拉底受的苦是不公平的,他却抗议说:「你说什么?难道要我的受苦是出于公平吗?」古代的社会很看重地位,并把权势与伟大相连,但彼得却将 * 基督和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奴隶认同。

22 彼得在此引用以赛亚书五十三9;本段几次暗指以赛亚书五十三章,这里是头一回。这段经文描述「受苦的仆人」,耶稣应验了这个角色。

23 这一节可能反映以赛亚五十三7的概念:他虽受欺压,却不开口。在看重尊敬和荣誉的社会,这是很痛苦的经验;奴隶等下人对此已经习以为常,不过许多人还是因而受伤。不少哲学家也倡导忍受辱骂而不还口。

24 彼得在此反映出以赛亚书五十三45的话。按上下文(彼前二2425),彼得是用「伤」来指罪的伤口,先知书里也常这样使用(如:赛六10;耶六14,八11),有时后期的犹太文学亦这样用(如:犹太人经常诵读的祈祷文阿米达〔Amidah〕中的第八福即可能有此意)。

25 这一节回应了以赛亚书五十三6。以色列有如羊群的比喻,在* 旧约里很普通(如:赛四十11),而以色列有如遭打散的羊,离开了牧人,这比喻也出现在其他地方(耶五十6;结三十四6;参:诗一一九176)。
  「监督」(NIV;「守护人」,NASBNRSV)是照顾、保护,且有权柄的人;* 散居的犹太教有时用这个词来指神。在旧约里,神是祂子民的大牧人(参:约十118的注释)。

17
妻子与丈夫
  虽然彼得支持社会常规,以维护* 教会在社会中的见证(参二1317对家规的前言),但他在此显然比较同情妇女,就像二章1825节比较同情奴隶一样。他继续倡导,为了见证要服从权柄,不致落人话柄,说基督教要人造反;丈夫在当时的文化里总是居于权威地位。

1 「照样」是回头指论奴隶的那一段(二1825)。基督教就像犹太教和其他非罗马的宗教一样,在妻子当中传播的速度快过在丈夫当中;丈夫若要皈信不流行的少数宗教,所损失的社会利益较大。但是在古代希腊罗马的社会中,妻子必须听从丈夫,这种听从包括追随丈夫的宗教。有些宗教禁止信徒参与罗马宗教仪式,包括禁止崇拜家庭的守护神祇,这些宗教都被人瞧不起;倘若犹太人或基督教的妇女拒绝敬拜这些神祇,会受到无神论的指控。因此,彼得的建议可以减少婚姻中的摩擦,并降低人对基督教和基督徒的敌视。古代视静默不语为妇女的美德。

2 「贞洁而可敬」(NASB),对妇女应有的表现,古代一致持此看法。

3 头发可以编成很华丽的样式,富有的妇女非常看重流行而昂贵的编发。古代的文学和演说经常斥责贵妇用庸俗的华饰来吸引人的注意,彼得的读者会认为,他的重点也相仿。参:提摩太前书二910的注释。

4 古代认为妇女最大的美德是心灵温柔又安静,很多道德家劝妇女要持这样的态度,而不要以最新潮的穿著来吸引男人;通常出身权贵的妇女才会犯这种恶行,但有钱的人也起而效尤。

5 道德家通常会把这类安静的榜样放在劝勉中;他们特别喜欢以古时的贵妇为例,因她们贞洁的行为受到所有人的敬重,与时下罗马高阶层妇女的样式恰恰相反。犹太读者特别会想到伟大的女性祖先:撒拉、利百加、拉结和利亚,犹太传统对她们的敬虔推崇备至,而其中撒拉最负盛名。读者可能会想到蒙头的事,这是东方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意思是让已婚的妇女不惹人注目(参:林前十一216的注释)。

6 虽然彼得只是倡导「顺服(submission)」(1节),然而他举撒拉为例,则讲到她「听从(obey)」,这是罗马的男性社会对妻子的要求。在创世记里,亚伯拉罕显然也「听从」了撒拉(十六章2节和二十一章12节通常译为「听话(listen to)」的这个字,也有「听从」的意思,而在那两处,亚伯拉罕都按照撒拉的意思去行),不过这一点和彼得的例子无关,因他是向丈夫尚未顺从真道的妻子讲话(三1;参本段的前言)。
  这里所提撒拉称她丈夫为「主」,不应太过强解。在希伯来文,直接称丈夫为「主」,意思可能是尊称丈夫为「先生」,如:何西阿书二16,不过撒拉以这个方式称亚伯拉罕,主要的出处是后期的犹太文献,如亚伯拉罕遗训。即使在亚伯拉罕遗训中,艾萨克也用类似的恭敬称谓来称他的母亲,而亚伯拉罕对一位访客亦用此尊称,不知道他就是天使。
  在另一个犹太人的故事中,亚森那特(Asenath)称她父亲为「主」,但却用夸张、忿怒的态度回他的话。彼得在此绝对不会鼓励这样的态度。在列祖时期,对权柄较高的人,或想要借重某人的地位时(如:创三十三1314雅各布对以扫),就会讲究这样的尊称。犹太人被视为亚伯拉罕和撒拉的「儿女」;至于基督徒也具备这个身分,参二章910节。
  彼得的劝勉很实际,不像从我们文化的角度听来那么刺耳。哲学家的家规常强调,妻子在顺服丈夫的同时还必须「惧怕」他,但彼得却不同意这点(6节,参三1314)。丈夫可以合法的「丢掉」婴孩,寻欢作乐,使妻子愁苦不堪,不过与另一位权贵妇女偷情,或鞭打妻子,则于法不容。
  有一则第二世纪中叶的故事,讲到一位基督徒和她先生离婚,因为他屡次不忠,因此他向当局告发,说她是基督徒。基督徒妇女可作的选择很少,可是彼得要她们追求和平,且不畏强权。

7 彼得的重点是劝勉那许多丈夫尚未信主的妇女信徒(三16),不过他也向已信的丈夫简短讲几句话。许多哲学家、道德家和犹太教师抱怨,说妇女在道德和知识上都不足;有些人还指出她们的身体也软弱。妇女的柔弱被视为可取,同时又因而不可信赖;传统罗马法律系统则假定她们是软弱的,自己无法作出恰当的决定。这些现象主要是受到 * 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他主张,除了性方面之外,女人天生在每一方面都不如男人。
  但是这种软弱(彼得的意思可能只指社会地位)常成为理由,要人对待妇女更加体贴,而对这个一般的用词,彼得除了这项要求之外,并没有赋予更多的重要性;这一节的其余内容宣称,妇女在神面前是平等的,这就废除了她们「天生」低一等的论点。凡不承认妻子在灵里平等的丈夫,便等于破坏了他自己的祷告,理由正如彼得在三章12节所言。

812
彼此体恤
  三章8节之后的这一段,是彼得从二章13节写到三章7节的结论,不过这段结论又直接导入他的下一个论点。彼得想在家规中蕴育彼此体恤之情,本段则在当时文化的允许之内,将这点再予强化。

8 道德家常列出德行表。他们在论夫妻关系时,也会以「和谐之道」为题。鼓励家人在一切关系上保持和平,绝不会触犯任何罗马道德家(三13)。「同心」让人想到三章7节对丈夫的劝勉,那里可能是指要「了解」他们的妻子。

9 这句话和耶稣的教训相近,暗示它可能是这一节的根据;参:罗马书十二17的注释。

1012 彼得曾在二章3节引用诗篇三十四8,此处他则引用三十四章1216节,那里吩咐义人要和人一同追求和平,不出恶言,因此能支持他在二章13节至三章7节的论点。犹太教师也强调,应当主动追求和平,不可只处于被动。这段话也暗示,神会垂听义人的祈求,却会与恶人作对,故祂不会听欺压之人的祷告(三7)。

1322
预备为行善受苦
  这一段是三章812节的自然延伸。

1314 彼得暗指以赛亚书八12的话,那里神鼓励先知说,他不必怕百姓所畏惧的,而应当单单信靠神(八13)。

15 * 七十士译本(标准希腊译本)的以赛亚书八13开头为「尊主〔即,神〕为圣」,这里则以* 基督为主。「辩护」(NASBNRSV;一般的译文「回答」力量不够)主要(但可能不是惟一)的暗示,是法庭中的法律辩护,而本段的上下文则包括「审判」与执行,似乎甚为合适(四56)。

16 犹太教也用这个办法来抑制假控诉。

17 古代的作者有时会用特殊的文学形式来表达要点;方式之一是交错排列法,就是颠倒的平行结构,这里似乎是如此:
  A 诬赖你们的人将觉羞愧(三16
  B 无辜而受苦,只要在神的旨意里(三17
  C 因基督曾为不义受苦(三18
  D 祂胜过敌视的灵(三19
  E 挪亚藉水得救(三20
  E' 你们藉水得救(三21
   D' 基督胜过敌视的灵(三22
  C' 因基督曾受苦(四1a
  B' 在神的旨意里受苦(四1b 2
  A' 诬赖你们的人将羞愧(四35

1819 有关「肉体」与「* 圣灵」,参:罗马书八111的注释;此处的思想为,耶稣从死里复活是靠着神的灵,祂也借着圣灵(应该是在* 复活之后)向堕落的生灵宣告胜利。对这段经文有许多看法,主要的三种为:(1) 耶稣在死和复活之间,曾去向阴间──死人所在之处──的死人讲道(许多教父的观点);(2) 在挪亚的时代,基督曾透过挪亚向当代的人讲道(许多改教者的观点);(3) 耶稣在复活之前或之后(可能性较大),向堕落的天使宣告胜利(今天大多数学者的观点)。在早期基督教文字中,「灵」几乎一向指天使的灵而不是人的灵,除非有特别的声明说并非如此。此处的文法最自然的解读似乎为:在那使祂复活的圣灵里,祂在复活之后向他们讲道;而第22节又特别提到堕落的天使。主张这些是死人之灵的,多半是依据四章6节来解释,但是四章6──该段的高潮──的重点为:肉体被杀害的殉道者,将像基督在三章18节一样靠圣灵而复活。
  除了后期的 * 拉比之外,古代几乎所有犹太人都认为创世记六13是指挪亚时代堕落的天使(彼前三20);在洪水之后,据说他们被拘禁起来(彼后二4和犹6亦如此认为),或是在地底下,或是在空中(参:彼前三22)。因此,根据已知的一般犹太传统,以诺曾奉差,去向他们宣告神的审判;此处向他们宣告胜利的那一位,则是基督。

20 古代的犹太教有时用洪水作未来审判的预表,如彼得后书三67。强调得救者「不多」,可以鼓励基督徒读者,因他们本身是受逼迫的少数人。神的「容忍」反映出创世记六3,而彼得后书三9则将它与最后审判相连。

21 * 洗礼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藉这行动所表明的信心,身体的洁净并不是重点;洗礼在古代犹太教中是皈依的行动,但犹太教坚称,洗礼必须伴随* 真诚的悔改才有效。

22 「有权柄的、有能力的」是掌管万国的治理天使,犹太典籍经常提到(参:弗一2123的注释)。因此,就连逼迫基督徒的官长背后的邪恶势力也已经被制服,而最后的胜利完全不成问题。

111
在新生命中坚持到底


12 「把自己武装起来」是借用士兵拿武器、受训练,或预备作战,甚至可能赴死为比喻。原因似乎为,凡藉信心与 * 基督同死的人(参二24),便已实在准备好和祂一同受苦──无论会经历什么,包括殉道在内。

3 社交场所要求宴会时要守规矩,与一些邪教的作风不同。可是,在* 庇护人家里,或社交场所举行的晚宴,常会进行到深夜,酒喝得很凶,男人则会追逐女奴或男孩;宗教节期也同样会成为淫乱的场合。社交团体、家庭邪教,以及希腊罗马生活的各方面,无不充斥着对假神或精灵的崇拜。
  从希腊罗马的角度而言,这种行为并不算不道德,但犹太人和基督徒却予以斥责,视为不道德。犹太人的看法没错,这是当时 * 外邦男子的典型作风,在异教的节期中尤其明显,而平常也不时可见。

4 虽然犹太人没有参与四章3节的那种生活方式,但他们的异教邻居却常说他们不守法,有颠覆的行动。
  从早期异教徒对基督徒的报导,可以看出他们也存同样的偏见,不过政府当局即使用严刑逼问,也从来没有发现证据,足以支持这类谣言。尼罗对他所屠杀之基督徒的指控为,他们是「憎恨人类的人」,即:反社会人士。但是尼罗本身淫秽的作风,甚至连罗马权贵都难以容忍。

5 在最后审判的时候,要「交账」的不是基督徒(三15),而是这些异教徒。从 * 旧约时期以来,便常以法庭来描述最后的审判。

6 有些注释家将「死人」解释为死人的灵魂,但这里似乎是指被地上法庭「审判」而处死的基督徒,他们将因* 圣灵而复活,如三章18节。可与所罗门智慧书三16相较。

7 许多犹太典籍提到(包括但十二12),末世之前将会有一段大灾难;既然末时即将临到,因此这里劝勉人,要以认真的态度和祈祷坚持到底。

8 箴言十12似乎禁止渲染别人的罪,或互相诽谤(参:雅五20)。这里的含义可能是:爱会忽略彼此的过错;不过有些学者认为,这里的意思是:凡有爱心的人,在审判之日会发现自己在恩典之下(彼前四56)。

9 款待是接纳人,尤其指在家中接待相同信仰的旅客,因他们需要住处。古代一般伦理的理想为,招待住宿、提供需用必须慷慨大方,不能吝啬。

1011 彼得就像保罗一样(罗十二48),强调* 教会里有各式各样的恩赐,在末世之前,每一样都需要。「神谕」类的话,必定出于 * 预言的恩赐,至少是先知的感动,以某种形式为神说话。有关预言与事奉,参:罗马书十二68和十六1的注释。

1219
基督徒先受审判
  在* 旧约(但十二12)和许多犹太典籍里面都提到,末世临到之前,神的子民将受到很大的苦难;而末时恶人将受到审判。犹太典籍常强调,义人在今世会受苦,但恶人在未来的世代则会不断受苦。这里提到的这类逼迫,在罗马帝国持续了两百多年,而在整个历史里,不同的时期、地区仍然零星地发生;每一代的信徒某些时候都会觉得已经来到了末世。

12 主后六十四年,罗马有许多基督徒被捕,彼得可能是指他们的遭遇:他们被当成火炬活活烧死,以在晚上照亮尼罗的花园。但他更可能是再度暗示火炼之金子的比喻(一7),也有可能是指审判之日的火,现今正为人预尝;烈火般的试炼常被当作象征来用。

13 有些犹太人形容末世之前的灾难为「弥赛亚的生产之苦」;因此彼得可能是说,凡分受弥赛亚苦难的人,便加速了末日的临到(不过 * 新约一般对分受 * 基督苦难的想法,应足以解释本段经文)。

14 旧约与犹太典籍常讲到 * 圣灵「降在」神的仆人身上,加添他们力量来完成使命。既然第13节讲到「荣耀」,彼得的意思可能为「那将使你们复活(四6)的圣灵,已经降临在你们身上。」

15 一位第二世纪的护教家(即捍卫基督教的人)曾指出,真正的基督徒所能被指认的惟一之罪,就是他们成了基督徒。
  译为「爱管闲事的人」(NIVNASB)之希腊文,可以指巫师,但更可能是指「多事的人」(KJV),就是喜欢提供建议,不顾别人想不想听、时间是否合宜。不受欢迎的 * 犬儒派哲学家常受指责,说他们有好管闲事之恶。有些基督徒传教士也被视为这类人物。

16 「基督徒」原是绰号,是反对基督教的人所起的;参:使徒行传十一26的注释。这里它等于法律的指控,就像「杀人犯」、「小偷」一样。早期罗马人讲到尼罗的逼迫,便是用此一词来称呼跟随耶稣的人。希腊典籍中许多智慧人指出,为行善受讥嘲之苦,乃是高贵的事;在希腊罗马世界,尽管人对羞耻与荣誉非常看重,但这种见解仍然与文化背道而驰。

17 审判从神的家起首是 * 旧约的说法(结九6;参:耶二十五1829;摩三2),「时候到了」这不祥之语亦是如此(结七712)。信徒曾经历地上法庭的审判(彼前四6),但彼得可能也视受苦为神的管教,就如犹太教师的讲法。在历史中,逼迫往往使 * 教会得到炼净,力量更加壮大。

18 彼得引用 * 七十士译本的箴言十一31,来支持四章17节的论点,这段话可能反映出彼得的时代所流行的犹太想法,即义人会在今生受苦,但恶人将在来世受苦。

19 彼得又反映出犹太祈祷的常用词汇:犹太人一般的祈祷,在最后一项祈福中会这样说:「我们将生命交在你手中,我们的灵魂也求你眷顾。」在死亡可能临到时,有人也会作类似的祈祷(参:马喀比二书十三14);这些祈祷的依据可能为诗篇三十一5(为路二十三46所引用)。

15
忠心牧养的人
  * 教会领袖在危机时刻的举止能鼓励会众,也可能让他们灰心。领袖一旦曝光,将会成为追捕、折磨、处死最优先的对象。

1 * 旧约时期,大部分以色列的城镇都由长老──年龄较长且较睿智的人──来治理。* 新约时期,「长老」是 * 会堂里备受尊重的人,教会也沿用这种带领模式。彼得视自己为同作长老的人。

2 「牧人」是比喻亲切的向导,而非严厉的统治者。不过古代近东有些地方会用牧者来指统治者。古代的道德教师常遭到收受不法金钱的指控,因此凡似乎有不合宜之嫌的金钱,基督徒一律要避免。基督徒领袖就像犹太社群的一些负责人一样,要将捐款分配给穷人。

3 希腊哲学家和犹太律法学校的领袖,会以自己的生活作为学生的榜样,不过有些也会施加严格的管训。* 散居之犹太会堂长老的角色与这段经文类似,他们负责带领崇拜,以及引导犹太社群,一般并没有正式的权力,只能排解内部的法律纠纷。

4 古代典籍中,「牧长」似乎是指督导一群牧人之人,不过他们本身通常并不富裕。「冠冕」是加给运动竞赛的优胜者、施主、英雄等人的花冠,是会朽坏的;凡忠于基督的人则会得到不朽坏的冠冕。这些比喻犹太教也都使用。

5 古代的社会要求人敬重父母、长者,犹太教还要人敬重 * 通晓律法的人;有些犹太典籍认为,这便等于表示敬重神。这种尊敬包括听从老人的智慧,并让他们先发言。彼得要人顺服治理的长老(五1),不过他也鼓励众人彼此谦卑相待,这倒与希腊罗马的社会理念相悖,而他的根据则是 * 旧约(箴三34)。

611
靠恩典坚持到底
  彼得前书五59和雅各布书四610相当类似,可能所用的比喻源出一处,但两者的应用却不相同。在雅各布书里,试炼是贫穷和欺压,诱惑百姓去报复。在彼得前书,逼迫却正诱惑信徒离弃信仰。

6 彼得根据箴言三34──彼得前书五5所引用──鼓励信徒要在神面前「谦卑」。在* 旧约里,这个概念常是指 * 悔改,有时是因审判即将临到(四17),有时则是发现自己必须完全依赖神。此处的意思包括甘心接受苦难,直到看见神所预备的出路(参:耶二十七11)。有关现今的降卑与未来的升高,参:路加福音一5253和十四11;神的子民因不公平受苦而向神呼求,常会令祂动心,以致为他们行事(出二2325,三79;士二18,十16)。

7 虽然完全脱离逼迫的应许要到未来才实现(五6),但彼得鼓励信徒要祷告,相信现今神仍然爱他们。犹太教已经学会在以色列的患难中看出神的爱(即管教之爱),但大多数异教徒是以献祭和誓言来向神祇交换好处,因此难以接受这个概念。

811 在旧约里,「* 撒但」是控告者(在希伯来文的乔布记里,这是个头衔,「那撒但」),在神面前的检察官──好像彼得所说的「对头」(和合本:仇敌)。犹太典籍说,撒但在神的宝座前昼夜控告神的百姓(后来的记载中说,只有 * 赎罪日例外)。
  「魔鬼」的直译是「诽谤者」,和作对头的指控者意思相仿。犹太教师承认,撒但仍像乔布记里一样(那里说牠在地上「走来走去」,二2),在今世想要人离弃真理,不过牠的权力有限,因为牠必须向神交账。在* 死海古卷里称现今邪恶的世代为「撒但的辖区」。
  狮子被视为最凶猛、最强悍的野兽,而根据诗篇二十二13(可能是此处的背景),牠们成为神子民仇敌的象征。在尼罗的时代,基督徒真的被丢去喂狮子。基督徒团体应当记住,他们的属灵兄弟姊妹──从彼得所知的罗马 * 教会开始──都经历了同样的试炼(彼前五9),直到末世为止(10节)。

1214
结论


12 西番努(是完整的罗马名字,西拉则是同一名字较短的形式)似乎是代笔的人,或文士。大部分人写信都是由文士代笔。西拉既为罗马公民(徒十六37),可能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因此受到良好的文学与 * 修辞学教育;在文笔方面,彼得可能让他相当自由的发挥。至于提及书信的简短,请参希伯来书十三22;在许多古代的演说和信件里,这是一种礼貌的结束语。

13 当代有些犹太教派将 * 旧约所讲巴比伦将倾覆的 * 预言,搬来指新的罗马帝国。「巴比伦」因此常成为罗马的暗号(不过后期的 * 拉比更流行用「以东」)。

14 亲嘴是亲密的朋友和亲戚之间表达亲切问安的常用方式。

 

顶部 上页 | 下页

           
  
旧约 新约 专题 原文